你是否为自己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游戏上而自责过?你是否在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借由吸引的方法?你是否希望自己的学习或者艰巨的任务像游戏一样轻松愉悦?今天为大家剖析游戏上瘾机制,无论是反向利用还是正向利用,都会让你更加清醒地认识上瘾的原理。

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上瘾机制:强烈相关的动机唤醒,容易获得的内在满足,丰富多变的可见奖赏,高频及时的反馈循环。

从习惯形成的原理来看,习惯的开始需要两个条件,强烈的动机和容易达成的判断。例如玩游戏的动机是追求掌控感、寻求快乐以及逃避现实世界的痛苦,并且在游戏中击败一个人比现实中付出更少的代价。在现实世界中越焦虑越缺乏认同感,越疲惫,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形成反差效果,从而更容易形成玩游戏的动机。

当你带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进入漆黑的房间时,你将被多巴胺处罚。大脑会告诉你属于你的时间要来了,动机和能力负担判断就会顺理成章的衔接游戏行为。在游戏世界中你会获得很多奖赏,大脑将获得大量的反馈,并认同游戏行为的确是低付出、高回报的行为,从而让你更进一步的投入到游戏之中。这种闭环一旦反复多次就会形成烙印,在多巴胺机制的助推下形成牢固的习惯。

其实从戒瘾的角度,只要切断任何一个线路,都可以终止这个过程。例如切断触发器,扔掉舒适的电竞椅,容易启动游戏的关键时段先用 10 分钟做其他事情,删除每天喊你打排位的游戏好友的联系方式等等。在行动这个阶段,你也可以在你被虐得最惨的一局游戏后,立即告诉自己这游戏太难了,能力负担太重了,这就会削弱寻求快乐的动机。当然你也可以扔掉虚拟装备等方式切断筹赏路径。

有意思的是,我们删除游戏后,游戏中的等级还在,就意味着奖赏路径还没有完全被切断。另外把一个游戏玩腻是切断一种满足感情自我筹赏的方式,但这一点上我们很难战胜一个游戏设计团队。除了游戏,其他上瘾机制也都类似运动、电竞、棋牌、陌生人、社交购物,本质上都是一种游戏。


游戏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行为机智的无知,我们也可以用游戏化的思路把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得更有吸引力。
转载自:首席灯光师
